顾绍培,1945年出生于陶艺世家,1958年进宜兴陶瓷中学读书学艺,启蒙老师是潘春芳教授,转入紫砂工艺厂后,师承著名老艺人陈福渊,后得当代壶艺泰斗顾景舟悉心提携。从事紫砂已50载,深研诸名师技法,集各派之精华,融艺术个性于一体。创作新品100余个,曾获德国莱比锡国际博览会金奖;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金杯奖;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华艺杯金奖;二十多次获省、国家级工艺美术评比大奖。
1985年被全国总工会授予“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”称号和“五一”劳动奖章。多次赴日本、美国、新加坡、马来西亚及中国香港、台湾地区作紫砂文化学术交流。
曾先后担任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研究所副所长;厂副总工艺师;宜兴锦达 陶艺有限公司总工艺师;现为中国宜兴紫砂博物馆鉴定委员会委员、宜兴方圆紫工艺有限公司副总工艺师。2006年11月由国家发改委授予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。
逸泉壶
/从艺之路/
顾绍培从艺中先后创制的各类紫砂艺术品,曾18次荣获省、国家展评奖。1984年,紫砂百寿瓶荣获莱比锡国际博览会金奖;1985年被全国总工会授予“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”和”五一”劳动奖章。
顾绍培在陶艺创作上,常常喜欢独辟蹊径。1958年,他进宜兴紫砂工艺厂学徒时,主攻方向是做茶壶。1965年至1975年重点是花盆的设计创作。从1975年开始,他的主攻方向改为做紫砂花瓶。在紫砂历史上,有过一些高档的紫砂花瓶,但经过岁月的磨蚀,高档的紫砂花瓶并不多见,尤其是经过文化大革命的一场洗劫,花瓶这种被视作“封资修”的东西更是少见。当时,做紫砂花瓶的人尽管不多,但他敏锐地感到,随着人们生活的逐渐富裕,紫砂花瓶这种艺术品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。他创作的紫砂花瓶,因为他善于捕影捉线,大多数显得落落大方,有的像粗犷豪放的汉子,有的像体态轻盈的少女……
创新是一位紫砂艺人永恒的主题,而富有时代特色的创新则更具生命力。前几年,顾绍培强烈地意识到,人们的饮茶习惯,将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,由大壶泡茶改为小壶品茶。于是,他经过精心设计,创作出了适合于现代人使用的“顾氏八式小品圆壶”。这套壶有八种颜色,既是人们喝功夫茶的上乘茶具,又是把玩的艺术品,尤其是这套壶的造型富有童之灵秀,摆在那里显得神气活现。2001年,在西湖博览会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,“顾氏八式小品圆壶”获得了金奖。
作为一名紫砂艺人,顾绍培既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,也有着顽强的拼搏和无私的奉献。这么多年来,他的陶艺日益精湛,但他很少想到要用自己的陶艺为自己谋利,而是把心血和汗水倾注在了厂里那片泥土上。
就说1979年夏天,厂里要制作4只1.08米高的扁方瓶,赴京参展,工期只有26天。当时,类似这种紫砂大件作品做的人不多,有人只做到80厘米高,就再也做不下去了,主要原因是力点与泥料的承压力掌握不好。顾绍培领受任务后,每天加班加点工作,有时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。有次他突然生病,只得去医院输液。可他刚输完液,又进了工作室,赤着膊干起来。当4只1.08米高的扁方瓶按期制作成功后,他整个人就像散了架,瘫坐在椅子上半天起不来。
/桃李满园/
顾绍培从38岁起,就开始带徒弟,为厂里培养人才。他在带徒过程中,自己总结出了7条经验,如应知要领与基础相结合、操作示范与自习训练相结合、全过程操作示范与分解操作示范相结合等。“在艺术上应前有古人,后有来者”这是他经常说的一句话。因此,他带徒很认真,使出了自己所有的本领。经由他带的徒弟中,多数已成为高级工艺美术师。
如今,身为中国工艺美术高级工艺美术师(正研究员级)的顾绍培,依然在紫砂艺术之路上孜孜不倦地攀登。2009年4月7日,他经过多年的精心筹备,“顾绍培紫砂艺术馆”终于开馆,馆内陈列着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至目前,他在各个时期创作的紫砂作品。他希望以此进一步弘扬紫砂艺术,他希望有更多的后来者在紫砂艺术上超越自己。
/获奖活动/
1976年,全国工艺美展入选八件新型高档中小型花盆参展。
1979年,北京举办宜兴陶瓷展览,负责创制紫砂大件代表作“特大扁方凤耳瓶”,创历史新高,展后由澳大利亚收藏家收藏。
1984年3月,创制的“紫砂百寿瓶”参加德国莱比锡国际博览会获金质奖章。
1986年6月,负责中南海紫光阁紫砂陈列品的总体方案工作,并亲自制作“特大紫砂百寿瓶”、“十六竹特大千筒盆”两对紫砂大件陈列品。
1982年《四季集景花盆》在全国陶瓷美术设计评比中获二等奖。
1983年《大长方梭型盆》在全国紫砂器同行质量评比优胜产品。
1983年《十件掌上盆》在江苏省轻工业科技成果新产品奖。
1984年《紫砂白寿瓶》在莱比锡国际博览会获金质奖。
大匠之路
方圆曲直
(专业客服24小时在线,期待你的咨询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