毛国强(一粟),1945年生于江苏宜兴蜀山南街陶艺世家,从小耳闻目濡接受艺术熏陶。1958年进宜兴紫砂工艺厂,师从任淦庭先生;1987年进河南书汉研究院参加函授学习,指导老师陈天然先生。在潜心追求紫砂传统中丰富内涵时,把握自己对理想和意境感受,创出自己拙中藏巧的厚味。
从艺五十多年,对紫砂艺术和书画艺术研究颇深,作品洗练隽永,厚积薄发,基本功扎实,陶刻作品雄浑恢宏,淋漓外露,线条运刀处理能够做到磅礴和灵动之气相结合。曾多次获国人外奖项:全国陶瓷创作设计评比一等奖、西湖博览会金奖、太湖博览会金奖。作品被中南海紫光阁、天津博物馆、故宫博物院、以及美国洛杉矶艺术馆、亚泰博物馆收藏和展示。先后和书画艺术大师陆俨少、程十髪、唐云、韩美林、范曾先生交流紫砂作品,受到他们的赞誉。参加中国首届全国刻字展、中国美协第16届国际美术特展,以及全国多个手指画提梁展。先后在广州艺术博物馆、潮州仰山堂、美国洛杉矶艺术馆举办个人艺术展。
/紫砂缘起/
1945年6月,毛国强出生于宜兴蜀山南街陶艺世家,祖辈创立了百年毛氏紫陶老字号——“毛顺兴”。毛国强的父亲常与老一辈紫砂艺人任淦庭、吴云根、朱可心等叔伯谈艺论道,切磋紫砂的烧制、成型、火功、窑温等紫砂往事。在这样一种氛围中滋润成长,一份紫砂缘,从聪颖好学的少年时代开始萌芽。
13岁时,毛国强进入宜兴紫砂工艺厂,拜宜兴近代七大老艺人之一、紫砂陶刻圣手——任淦庭为师。
任淦庭指导毛国强陶刻
当时,宜兴紫砂工艺厂群贤毕至,氛围极佳。七大名师对学生们严格要求、倾囊相授,使他打下了很好的“童子功”。又经过此后数十年间的刻苦学习和钻研,毛国强终于在紫砂陶刻领域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新路和好路,卓然不凡。他很好地继承和发挥了双刀、单刀、清刻、着色刻等传统刀法,用刀明快质朴,顿挫起伏,流畅有神韵,堪称从心所欲不逾矩。尤其可贵的是,他还积极创新陶刻技艺,创造了堆、雕、刻、刮、琢行各种技法,同时,在工具和泥色的运用上也进行了有益的改革创新,开辟了紫砂陶刻的新途径。
清腹壶
/艺术风格/
开夜车就是那时养成的习惯。包括毛国强在内的许多紫砂大师,自小就养成了夜里制陶的习惯,夜深人静,万籁具阒时,往往才能比较容易地进入心手合一的艺境里。如今一个甲子过去,六十年的从艺生涯,岁月悠悠。
如今制陶、书画、篆刻、陶刻功夫,在他手上已达到炉火纯青、自成一派。看过毛国强先生的紫砂器的人都会惊叹,小小的一把壶,一茶盘,一方瓶,竟也能制得如此精良,变化万方。其刀功艺境让人叹为观止,甚或惊撼。其所制砂器,壶、盘、瓶、盆,随器而制,古雅大方,形制朴茂;器上陶刻,线条挺秀,收放有道;所刻山水,清新恣意,峰峦错落,有扑面而来的山雨气息。
在宜兴,毛国强还有丹青高手之称:楷书、行书、草书、隶书、篆书样样精通,尤其擅长行草、隶书和篆书。于绘画方面,他能够博采众长,自成体系。特别是在山水画方面,造诣已远远超出一般工艺美术家的水准。观其写意山水画,风起云动,大气磅礴,生机盎然,颇具近现代国画大师的风范。他能够化笔锋为刀锋,在奏刀治画时追求笔意。眼光有如湖山最盛处,一举突破仅以铁刀剜泥的技术匠作。他把自己高超的书画艺术移植到陶艺作品中,是吸引海外崇拜者和“追星族”的一个引人注目的新亮点。
随缘提梁
/紫砂传承/
紫艺自有后来人。儿子毛子健、女儿毛文杰和父辈一样,依然保持着质朴的为人处世之道。举手投足间的平和达观,创意作品时的执着专注,仿佛是中年时的毛国强。
心手相传、心手合一。无论是宜兴陶刻界知名的查元康、王超鹏、萧子君、宋鸿伟……还是近几年来活跃在紫砂艺坛的中青年实力派张重庆、杭杰、陆轶舟……作为毛国强大师的弟子,他们都保持着师傅谦逊、低调、刻苦的优良品质,作品也是慕古求新、可圈可点。
指导儿子毛子健制壶
这世间,热闹常有,简单最难。渐渐地明白,毛国强骨子里的低调内敛,其实是璀璨过后的一种朴素回归。谦逊与质朴,博学与儒雅,才是大师的精神境界……
井栏
/荣誉经历/
作品《狮象玉鼎》(合作)、《特大百寿瓶》陈设在中南海紫光阁。
1982年作品《12件鼻烟瓶》(合作)获轻工部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展评一等奖。
1994年作品《心经六条屏》获第五届陶瓷艺术设计创作评比二等奖
出版有《毛国强作品选》(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)、《毛国强紫砂书画艺术》(文联出版社)、
《翰墨茹砂——毛国强紫砂书画艺术》等
尽管成就斐然,但毛国强自喻沧海“一粟”——这份谦逊,让他在浩瀚的陶艺世界,不敢有丝毫懈怠。
玉乐壶
数百年来,紫砂陶艺界能人辈出,使这门艺术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发展,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。今天,伴随着中国经济文化的空前繁荣,紫砂陶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盛况。在当代众多紫砂陶艺大家中,毛国强先生因其精湛的陶刻技艺、广博的艺术修养和宽厚谦和的人品,独树一帜,令人钦佩。
谦逊质朴
博学儒雅
(专业客服24小时在线,期待你的咨询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