紫砂与紫陶,一字之差却差别巨大,对于资深壶友来说区分两者自然不在话下。
而对于一些新手壶友,紫砂到底是啥可能都没搞清楚,自然也弄不明白两者的区别了。
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紫砂和紫陶的区别。
原矿清水泥 石瓢竹
概念
紫砂,指宜兴紫砂,是介于陶和瓷之间属于半烧结精细“炻器”,多用作茶具。
其色质儒雅,表面光滑又带砂感,独有双气孔结构,有“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,又无熟汤气”的美誉。
紫陶,指建水紫陶,是当地汉族传统手工艺品,品种繁多,有煮器具、茶具、花盆及案头陈列装饰用品等。
其色泽深紫,富有金属质感,经精工细磨抛光,质地细腻,光亮如镜,叩声如磐。
原矿紫泥 矮石瓢 张志清制
历史来源
宜兴紫砂始于明代中期,创始人是龚春。清康熙以后,紫砂壶渐入佳境。
紫砂古朴纯厚,深得文人喜爱,文人雅士爱吟诗作画、题诗记事于壶上。因而紫砂壶不仅具有独特的泡茶功能,还有浓厚的艺术气息。
历代的名家名壶,是中华文化艺术结晶,极具欣赏收藏价值。
建水紫陶始于清末,最初用来制作生活器具摆件。
光绪时期,在烟斗表面进行了书画、“残贴”装饰工艺,将紫陶与文人书画相结合,后人借鉴此法,在汽锅及花器上广泛应用。
建水紫陶集书画、雕刻、磨光等工艺于一身,是“中国四大名陶”之一。
原矿朱泥 道洪款掇只 武永君制
产地
紫砂闻名世界,但只有宜兴产的紫砂才最负盛名。国内也还有其他地方有少量紫砂出产,但是质量、数量上都不及宜兴紫砂。宜兴紫砂成壶后的色泽、透气性、矿物质含量等均远胜于其他紫砂。紫砂泥料是由原矿石经过风化、炼制、陈腐等多道工序而来的,刚挖出来的紫砂成矿石状不能直接做壶。
紫陶以云南建水所产最为著名,建水紫陶与宜兴紫砂、钦州坭兴桂陶、重庆荣昌安富陶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陶。紫陶所产建水者,含铁量高、质地细腻,是为紫陶佳品。
清水泥 得缘 沈彩娥制
泥料
紫砂是石质砂料,经开采、风化、磨碎等一系列工序后方成泥制壶。紫砂泥料目数一般在40-80目左右,砂质效果明显、可塑性好,泥料收缩率相对较小一些,紫砂器的泥色有多种,俗称“五色土”,成品于器表光挺平整之中,含有小颗粒状的变化,表现出一种砂质效果。
紫陶则是陶土,属粘土原料,泥料细腻,需要将粘土捣成粉末,筛弃粗砂,进行配比,再放入缸内加水制成浆状搅拌淘洗,紫陶泥目数高达200目及以上,极为细腻,收缩率很大。
家藏底槽清 古韵莲子 张菊仙制
器型
紫砂壶的器型有圆器、方器、筋纹器、花塑器、提梁等不同的类型,主要因为紫砂泥可塑强较强,各种形制都能胜任;而紫陶壶以圆器居多,也有制作方器或筋囊器的,但因手工成型困难,成品率非常低。
家藏底槽清 半月 张菊仙制
成型
宜兴紫砂的成型方式分为全手工和半手工,全手工采用拍泥片打身筒和镶身筒两种,半手工则先打好泥片,再用石膏模型辅助成型。
传统宜兴紫砂成型工艺主要有拍泥片、围身筒、镶身筒、拍身筒、合身筒等,而传统紫陶目前为止均为手工拉坯。辘轳车盘上手拉胚成型。考验的更多的是拉坯师傅手上的功夫技艺。
黑泥 云龙出海
装饰工艺
紫砂的装饰工艺种类非常丰富,包括陶刻、绞泥、贴塑、泥绘、描金、镶嵌、浮雕等,千变万化,异彩纷呈;而传统紫陶器采一般采用阴刻阳填、浮雕、镂空等,以书画刻填装饰最为出彩。在湿坯上书画后沿笔痕阴刻,再用不同颜色的泥料填充凹槽、压实刮平,类似于紫砂装饰中的“色泥镶嵌”。
老料底槽清 紫气东来 程康制
精修
宜兴紫砂以质朴无华为特色,成品后无需打磨抛光,只用明针抿净,让天然的光华绽放;而紫陶不上釉,要靠独特的打磨抛光工艺来呈现最后的光泽。
家藏底槽清 鸿福如意 张菊仙制
紫砂壶和紫陶壶都是采用天然原料制成,富含矿物元素,长久使用表面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包浆;但紫砂壶温润内敛,紫陶壶则光采照人;紫砂壶有着良好的透气性和发茶性,紫陶壶这方面就稍逊一筹。
(专业客服24小时在线,期待你的咨询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