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些初入壶圈的壶友,总是追求十全十美的壶,壶上 有一点痕迹都会介意,结果却错失了好壶。
似乎只有“完美无瑕”才具备收藏价值和经济价值,偶尔看到一粒黑点或白点,一个小坑,一处凸起,即认定是“次品”而束之高阁。
如果你买的紫砂壶上出现了“小斑点”、“小瑕疵”,那这把壶就买值了!
有很多人误认为紫砂壶上的斑点是一种瑕疵,但是无论是黑色的铁离子斑点,还是闪亮的云母斑点,都是紫砂泥的质量标志。
知识科普
紫砂壶出现“瑕疵”的原因:
紫砂矿土主要由石英、粘土、水云母和赤铁矿等矿物质组成,所以原矿制成的紫砂壶表面会出现黑色的铁质,闪亮的云母等“瑕疵”。
出现这种“瑕疵”的壶,必须符合以下条件:
1.必须是原矿具有一定砂性的矿料。
2.矿料的纯度及筛选出的原料,必须是足够的纯正。
3.泥料在炼制时必须是纯砂粒或泥料所含脂粉泥绝对低。
4.壶在窑中必须烧到位或说要烧到一定的结晶度。
一般好泥料会出现哪些“瑕疵”?
黑点——铁质
原矿纯正的泥料在烧到一定温度时,大多会出现铁黑、铁熔现象,这种情况的泥料一般品质不会差。
黑点不是代表泥料不好,而是铁质。紫砂矿属粉砂质沉积岩,以硅、铝、铁为主。
在挑选、陈腐、炼泥等制泥过程中,大部分的铁质被筛选,但毕竟有一部分漏网之鱼,当泥料烧制到一定温度时,出现铁黑、铁熔现象。
铁黑:是指在壶表皮下因高温熔化但还没有析出的铁质。
铁熔:是指已经熔化并析出表面的结晶铁。
能出现铁熔的泥料只有原矿有,而且还要符合以下两个条件:
一是泥料必须经过分筛的纯砂粒,或是脂粉含量非常低。
二是不管是嫩泥或硬砂泥,泥料必须烧到基本结晶,就是说要把泥烧到结晶成紫砂壶。
从这两点看,有铁熔点的壶,绝对是上乘品质的泥料。
形成铁黑、铁熔的原因现在还没有科学论断,但可能与原矿矿料的纯正性有关,哪怕是原矿最好的矿料,如果炼的不纯,也不会出铁熔点。
白点——云母
云母是一种混合物,属铝硅酸盐矿物,它属于层状结构硅酸盐,是两层硅氧四面体夹着一层铝氧八面体构成的复式硅氧层。由于云母硬度不高,当达到云母熔融温度时,它可与其它矿料相溶,增强泥坯之间联结。
真正的紫砂泥必须含有少量的云母,其完全汽化挥发的温度在1280°之上。
而紫砂的最佳烧成温度在1100°~1280°之间(根据泥料的不同),所以在壶表残存云母是正常现象,也恰恰说明泥料的纯正性。
凹凸不平——跳砂
形成跳砂的原因很简单,就是烧制时壶身因收缩,砂粒与砂料间没有缓冲,粘结力最小的那粒砂受挤压而蹦出。从这点看,有跳砂现象的壶大多是纯正的紫砂泥。
有跳砂现象的壶大多是纯正的极品硬砂料。为了满足外行人对“好看”的要求,消除跳砂现象,可以添加脂粉泥,虽然不会跳砂了,但泥料的品质也大大下降了。
点点——爆子、爆疵、泥爆
出现爆子、爆疵、泥爆的现象,主要原因是烧窑方法和窑中气氛。
如果窑中升降温过急,大的颗粒会因内外温差力大而炸裂,出现起泡或爆疵;有些料虽然细,但因矿料本身质地稍低,在窑中升温过快或超过本身的烧制温度时,也会出现这种现象。
这种“瑕疵”现象可以通过控制窑温的升降速度来降低瑕疵率,由于泥料种类的不同,也略有区别。
综上,能出现这些“瑕疵”,必须符合一种或者多种条件:具有一定砂性的矿料、筛选出的原料足够纯正、泥料在炼制时必须是纯砂粒或者所含脂粉泥足够低。
对紫砂认知度高的人,一般不会拒绝上乘泥料出现的瑕疵。认知不足者大多吹毛求疵,以讹传讹,给造假者提供了方便。
如果您手上的紫砂壶出现了这些“瑕疵”,恰恰说明,您的紫砂壶泥料非常好!
或许随着炼泥技术的提高,未来的紫砂泥能够炼制得更纯净,但是金无赤足,瑕不掩瑜,何妨眼皮子宽一些。
(专业客服24小时在线,期待你的咨询)